Takayuki 欲講ê係

2nd site of TAKAYUKIROOM.BLOGSPOT.COM 因為是直接從blogger匯入的,格式還在修正中

台語八聲調介紹 September 25, 2008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2:16 am

這是把跟噗友介紹的內容整理成一篇文章。因為是我的學習心得,所以也許不完全正確,若有錯誤歡迎指正。

懂台語的人,想要記住台語八聲調,可以用這八個音練習:君、滾
用 POJ 寫的話:君 kun滾 kún棍 kùn骨 kut裙 kûn滾 kún郡 kūn滑 ku̍t
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,POJ 的 k 相當於注音符號的ㄍ,至於 k 為什麼等於ㄍ而不是ㄎ,請參考這兩篇文章: 台語、北京話,跟美語的發音比較台語通用拼音,是最糟糕的拼音!

光看標音符號一定看不懂,所以聲調的高低可以參考這張圖(圖取自阿君仔的POJ教學網頁


我們就姑且把他當作台語三線譜好了,有低音、中音、高音,這樣方便我等一下繼續說明

台語第一聲:君 kun,像是北京話的一聲,是高平音,拉長音
台語第二聲:滾 kún,像是北京話的四聲,不拉長,但是發音要發得很用力,如果發音不 powerful 的話就錯了
台語第三聲:棍 kùn,發音方式像是北京話的一聲,但是音階的高低比北京話四聲的結束音階還要低,不拉長
台語第四聲:骨 kut,像是北京話的輕聲,中音,要短促

骨的 POJ 寫成 kut 是有理由的,我們需要兩個步驟來解釋
第一步我們先把 kut 拆解成兩部份,第一部份為 kut 快要發出 t 但是先忍住,然後過一秒後發出 t 完成第二部份
下一步慢慢練習把第二部份的 t 切掉,只剩下第一部份的 kut 沒有發出 t 的音,這樣就會完成台語的 kut 音。你看,是不是很短促?

台語第五聲:裙 kûn,像是北京話的二聲,不拉長
台語第六聲:滾 kún,聽說海口腔還是鹿港腔才有保留,所以我沒辦法介紹,一般都暫且把他當作台語第二聲
台語第七聲:郡 kūn發音方式跟北京話的一聲一樣,但是音階的高低是中平音,要拉長
台語第八聲:滑 ku̍t跟台語第四聲發音方式一樣,短促,但是音階要真的有滑上去的感覺

滑的 POJ 寫成 ku̍t,表示他的發音方式就是跟四聲的骨 kut 一樣,差別在於音階的高低不同。四聲的骨 kut 音階停留在中音,但是八聲的滑 ku̍t,是從中音滑到高音,要滑很快喔,因為這只有半個音那麼長而已


如果上面講的還是很難懂的話,那我們來試著用唱的看看(真的是唱的比說得好聽喔!)
用的還是這張圖(圖取自阿君仔的POJ教學網頁


台語三線譜裡面,有低音 do、中音 mi、高音 so

除了聲調以外,我還要加入一個元素,拍子的長短:1 拍、0.5 拍、1.5 拍

北京話每個字發音長度都一樣長,都是 1
但是台語有
1 拍0.5 拍1.5 拍

把他套用到台語八聲調的話,就變成這樣:
君 (1.5)、滾 (1)
棍 (1)骨 (0.5)裙 (1)滾 (1)郡 (1.5)滑 (0.5)

最後把台語三線譜(音的高低)跟拍子(音的長短)綜合整理出來的結果就是這樣:
台語第一聲:君 kun = 唱音 so , 1.5 拍
台語第二聲:滾 kún = 唱音 so 到 do , 1 拍
台語第三聲:棍 kùn = 唱音 do, 1 拍
台語第四聲:骨 kut = 唱音 mi,0.5 拍
台語第五聲:裙 kûn = 唱音 do 到 mi, 1 拍
台語第六聲:是海口腔特有的,所以一般人請把他當作第二聲就可以
台語第七聲:郡 kūn = 唱音 mi, 1.5 拍
台語第八聲:滑 ku̍t = 唱音 mi 到 so,0.5 拍

希望這樣的介紹有幫助各位學習台語的八個聲調!

 

台語的文字系統,要借用日文假名嗎? October 8, 2007

Filed under: と日本,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2:32 am

從發音種類的多寡來看的話,日文的發音種類遠遠少於台語的發音種類,隨便舉個例子,譬如「黃」,用五十音不管怎麼拼都拼不出這個發音,另外日語沒有不送氣音,而台語有,因此用五十音來學日文是行不通的。

這裡有台日字典:http://taigi.fhl.net/TJTSTsekin_tuichiaupio.doc
就是把台語用日語片假名註記,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,裡面有不少五十音以外的符號,此外,這裡面有很多假名拼音也會造成用日語學台語的發音錯誤。

台語使用假名的結果,是與日本接軌。

真的要跟世界接軌,應該是使用多數國家熟悉的羅馬拼音,而台語的羅馬拼音,是四百年前的加拿大人創造的,四百年前就已經與世界接軌了不是嗎?

(參考: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549624.html#549624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549708.html#549708

 

《橫柴掠予直:台語文學習分享》 September 20, 2007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,別人寫的,媒抗 — takayuki @ 12:57 am

原作者發表於無名的文章已經找不到,這是 gaaan 的存檔
http://gaaan.com/Taiwanese?p=2818

============ 存檔分隔線 ============

這篇文章,是台文課的時候
我列印發給大家的補充讀物
作者是 PTT 的 TW-language 板友 Hiankun
在自己的 blog 上面所寫
也受到其他板友的推崇
我個人亦認為,本文理路清晰
雖然提到了很多面向,卻又淺顯易懂
最適合對一般大眾釋疑
板友們有空可以讀看看 😀

這篇文章,原本是原作寫在自己 blog 上的文章
若覺得用本 BBS 的排版不易閱讀
可以去原文出處 http://xrl.us/tgwb
或許會覺得比較容易瀏覽 😀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橫柴掠予直:台語文學習分享
(原底發表 tī 與媒體對抗 BLOG)

首先得跟 idowriting 說聲抱歉,用了一個跟您剛發表的文章(從「橫柴入灶」開始…)有關聯的標題,冒犯之處還請海涵。會用這樣的標題,確實是因為您的文章引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,因此,才會使用「橫柴掠予直」(把橫柴轉直)這樣的標題。 🙂

接下來想跟各位分享我個人的學習歷程,以及截至目前為止的理解與概念。當然,語言從來不是我的專業與強項,充其量而言,我只是有興趣而已,所以要是碰觸到專業名詞觀念而有所誤用,希望各位能夠包涵並予以指正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※台語文盲

大概是 2003 年,我開始認真學習台語文的讀與寫。這裡要注意的是,我指的是「讀」與「寫」,不包括原本就還算熟練的「聽」與「說」。特別指出這一點,是因為許多朋友在 踏入台語文的讀與寫之時,未能釐清聽說與讀寫之間的差異,因而經常遭遇「本來就會有」的「挫折」,而產生兩個常有的誤解:

○我能力不夠,學不來,太難了
○現行的各種台語文書寫或標記法太不人性了,沒辦法讓人一學就會

在解釋這兩個誤解之前,請各位先想一個問題:「什麼是文盲?」

以各位熟悉的「國語」來說,什麼是文盲?是聽不懂華語?還是不會說華語?阿君仔(Astroviolin 註:A-kun-á 便是作者 Hiankun 本人)你別開玩笑了,這個怎麼能叫做文盲?不認識字才叫做文盲呀~

是的,文盲是缺乏讀跟寫的能力,或者簡單來說,是「不認識字的人」。可以說,在我能夠順利地讀或寫台語文之前,我是個不折不扣的「台語文盲」!即 使我從小就會說台語,從小就會聽台語,直到現在還是經常用台語跟許多人溝通,但是,只要我不能讀台語文章、不能寫台語文字,在台語的領域裡頭,我就是個文 盲! 跟我的學歷、社會地位、經濟狀況…都無關,我就是個台語文盲。

再者,另一個問題:「有個人自幼失學,不過他從小就說華語,用華語跟人家溝通,華語是他的母語,但是,他是華語文盲﹔那麼,等他長大成人之後,要花多少時間認真學習,才能達到能夠流利地書寫華語文字、無礙地閱讀華語文章?」

三天?一個禮拜?兩個月?五年?

現在我用鍵盤劈哩趴啦敲著華語,各位快速流利地讀著這篇華語文章,是三天、一個禮拜、兩個月,或者是五年的成果?我們從小學習華語的讀與寫,每個 禮拜好幾堂國文課,從幼稚園開始ㄅㄆㄇㄈ,小學六年、國中三年、高中三年… 一直到出社會,我們還是經常遇到需要查字典的字,我們還是經常不知道「須」跟「需」、「作」跟「做」的相同與不同。

這一段的重點是:你必須先承認自己是台語文盲,從頭學起。

會說或聽一個語言,不代表就一定能閱讀或書寫該語言。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,因此伴隨產生一個誤解:我的台語這麼流利,所以應該會有一套簡單的台語文字系統,讓我很快就能夠學會,不需要額外花太多的力氣。

※難在哪裡

台語文的書面文字系統,大體上以羅馬字以及漢字為主。孰優孰劣已有為數不少的辯論,個人認為各有優缺,互補不足可矣。

無論以羅馬字或者漢字書寫台語文,對於初學者來說都不容易。以我個人的理解而言,兩者的「門檻」分述如下:

◎漢字的困難

毫無疑問的,漢字的筆劃繁複,是困難之一。當然,這一點對於早已習慣漢字書寫的你我來說,不會是什麼問題。

台語文使用漢字的困難在於:
○華語使用者對於漢字認知之封閉(容後說明:一個漢字 各自表述)
○華語使用者受華語發音影響
華語使用者因為長期習慣各個漢字的華語發音,因此,容易被華語發音影響,甚至,直接以漢字的華語音來「近似」台語,例如「哩假霸杯」、「挖嗯 災」,類似的 「近似音表示法」,可以說是最毫無章法,也最沒有效率的方式。短期內可能可以避開重新學習所需花費的心力時間,然而長期而言卻毫無助益, 試想這樣的方式, 是否能夠書寫一篇完整的台語文章?讀者花在「解碼」的時間,絕對遠遠超過讓許多初學者視為外星語言的全羅馬字表示法。
○有許多字詞無法以漢字表示
這牽涉到台語的內容。原本就是漢語來源的,比較容易有漢字對應,或者一些傳入已久的專有詞彙,這些都可以直接使用漢字而較無困難。例如媒體、對抗。
一些日本時代引入的外來語,包括日語,顯然不是漢語來源,這些東西使用漢字不見得方便,甚至顯得多餘,例如摩托車的歐多拜?螺絲起字的螺賴把?板 車的離阿卡?要約定俗成也可以,只是我從來不認為這時候的漢字,有任何「望文生義」的作用,筆劃繁雜的漢字在這個時候,也只是一種標音工具,而且,經常是 「以華語發音,幫台語找近音漢字」,如同上一點所述。

◎羅馬字的困難

所謂羅馬字的表示法,就是用 abc 等字母,進行台語文的書寫。無論各位學習哪一種,都會發現同樣的問題:台語本身音調的複雜性。

台語至少有七個(以上)的聲調,而且子音部分除了清音以外,還有華語所沒有的濁音,甚至,台語的聲調會改變。例如單獨唸「火」,跟「火車」,就會 發 現,同樣是「火」,在這個時候聲調就會發生改變,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,會說台語的朋友,自己試著找一些名詞或句子來唸一唸就會曉得。

換句話說,清楚表示台語聲調與清濁音特性的各種羅馬字系統,本身並不困難,困難的是台語本身!

至此,我們可以暫時回答一開始提到的那兩個誤解:
○不是你的能力不夠,而是台語的聲調與發音真的不容易,只是從小就講習慣了,所以沒有發現它的困難,現在要學習的不是你已經會的聽與說,而是你完全不會的讀與寫,因此,困難自然會浮現。
○不是書寫系統不人性,而是台語就是這麼複雜,即使用漢字來寫,避開在書寫的時候納入音調的複雜資訊,你還是得重新學起,而且,你也遇到看到漢字,不知道怎麼唸的困難,這不見得會比較有效率。

羅馬字的另一個困難,在於會英文的人,試圖以英文的發音方式套用至台語的發音。這樣的問題在於,英文本身清濁音並不是重點,例如 t,在 test 一詞當中發ㄊ,但是在 stop 當中則變成ㄉ。幾乎每個 POJ(白話字,台語羅馬字系統的其中一套)初學者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:「為什麼 p 的發音是ㄅ不是ㄆ?」,英文的 p 一定是ㄆ嗎? SPACE 的 P 呢? 😉

這裡引發另外一個需要強調的觀念:無論我們想要使用哪一套系統,或者學習哪一套系統,要記得,台語才是主體,不是華語、不是英語,也不是拿來寫台語文的漢字或是羅馬字。

下一段將延伸這樣的概念,讓我們想想漢字是什麼。

一個漢字 各自表述

我們來做個實驗(這個實驗,用紙張或黑板來寫,效果會更好),我寫三行字(於底下的三個連結),請你一次點一個來看來唸,並且於第一時間想一下它們的意思:



以會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集合來看,1所顯示的字,大概百分之八九十會唸「ㄙ」,並且覺得這個字的意思是「自私」「私人」之類的意思﹔看到2,會唸 「ㄒㄧㄢ ㄕㄥ」,並認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老公或者對男性尊稱之類的意思﹔看到3呢?要不是不會唸,就是會唸出「わたしはせんせいです」,腦袋裡頭也會很 清楚 的知道,這句話的意思是「我是老師」。

我要強調的是,漢字所謂的表意不表意,很多時候是華語自我中心的思考。「私」是什麼意思,得看這時候這個漢字是哪個語言在使用它,同樣的「先生」這個詞不見得代表男性,得看看這時候是華語在使用,還是日語在使用。

這就是所謂的一個漢字、各自表述。漢字也只是個文字書寫系統,也只是一堆符號,日語、韓語、越南文,都仍在或曾經使用漢字,重點在於語言本身,而不是漢字本身。

延伸這樣的概念,台語要使用漢字也可,但是,不應該依附於華語,而應該以台語本身為主體。在台灣日報的讀者投書論壇,過去曾經有一陣子有各種台語拼音的論戰,看到後來,我的想法是:別再只是站在拼音的角度看事情了,無論如何,接下來應該站在「文字系統」的制高點切入。

※小結

回到主題,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,在於分享個人的學習心得與截至目前為止的認知,希望能夠破除一些常見的誤解,進而使曾經因為遇到學習挫折或者入門障礙的朋友,能夠瞭解到以下幾個重點:

◎會說會聽,跟會讀會寫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,你必須抱著學習新事物的心態,從頭學起。
若非如此,則很容易產生「應該很簡單阿,怎麼會這麼複雜」的疑惑,因而引發不必要的挫折感,甚至認為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讓自己學會台語文的書寫與閱讀。
◎找一套先學,不用想太多
要等到有標準的東西才開始並不實際,但是,沒有標準的東西,會不會學了以後,將來有一天又要重學?相信我,不論你學哪一套,將來都可以轉換,因為 在學習的過程,你已經把台語的主體性融入自己的思考模式當中,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,其他的各種書面系統,都只是工具。沒有人會因為某些工具可能在未來有所 改變,而放棄先使用現有的工具。
◎要熟,得先練
要熟悉,得不斷練習。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,學習一個語言的讀與寫並不算久,更何況如同前面不斷強調的,會講台語,不代表就能很快學會寫台語文,頂多只能說,會說台語的人,學起台語文書寫與閱讀,會比不會說台語的人快上許多。

橫柴入不了灶,我們得先靜下心來,好好觀察木柴的大小跟爐灶的樣子,就會發現,把木柴轉換方向就好了。換個角度,事情沒有那麼複雜。 🙂

 

泰文與台文是近親!? July 17, 2007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5:52 am

有人對於POJ裡面的h有很多意見

我們來看一個h很多的拼音系統,泰語拼音(點選可看放大圖)

基本上來說,th/t、ph/p、kh/k等都是氣音,分別唸作ㄊ/ㄊ、ㄆ/ㄆ、ㄎ/ㄎ
有h的放在字頭,沒有h的放在字尾。

就講最簡單的泰『Thai』這個字來說好了
懂POJ的一定念得出來!

(原文發表於:2007/07/16 16:50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518335.html#518335

 

台文如何與世界接軌 July 16, 2007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5:45 am

如果對於目前台文POJ的書寫系統有意見,認為對於外國人來說學習也很困難,希望有所改善的話,可以把一些國際上已經在使用的慣例,或者是符號拿來好好使用。不過其實要改的部份並不多,因為目前台文POJ拼音已經頗國際化了:


如果我問西班牙人『ba bi bu be bo 』怎麼念
我想他會回答我『肉 米 母 欲 某』

如果我問西班牙人『pa pi pu pe po 』怎麼念
我想他會回答我『飽 比 婦 剝 補』

如果我問韓國人『pha phi phu phe pho 』怎麼念
我想他會回答我『打 譬 浮 皮 普』

以上都是台文POJ正在使用的規則,基本上已經與世界接軌了。唯有鼻母音的部份比較特殊,如果要對鼻母音的部份稍做改進,葡萄牙文的標音方式可以拿來參考。

葡萄牙文的 ã = aⁿ
葡萄牙文的 õ = oⁿ

依此類推我們就可以把台語裡面的鼻母音 aⁿ、iⁿ、uⁿ 、eⁿ、oⁿ、o͘ⁿ 依序改成 ã、 ĩ、ũ、ẽ、õ、ỡ,既符合規則,又節省書寫空間!

(原文發表於:2007/07/15 02:38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viewtopic.php?p=517884#517884

 

我的語文立場 August 1, 2006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6:20 am

文字的部份:

一,漢字是古代官宦用來壟斷資源,以達到控制平民百姓的手段,而羅馬字通行於台灣平民百姓則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。若要正視大多數祖先的文字、正視大多數祖先的文化,就得要正視羅馬字。

二,台灣人得以全面使用漢字不過是最近六十年的事情,拿六十年的漢字來否定四百年的羅馬字,實在是乞丐趕廟公。

三,台灣人必須破除「唯有漢字才是字」的觀念。除了歷史因素,更重要的原因,是我們必須尊重不同族群,尤其是原住民的語言與文字。

四,除非台灣被中國併吞,不必煩惱繁體字會在台灣消失。

五,我們受到國民黨的洗腦太深,以為文書方式只能「統一」採取一種,全漢就不能全羅,全羅就不能漢羅。台語文的書寫方式,應該要因應不同的場合,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:古籍保有原來的書寫模式,白話文章採用漢羅或全羅,拼音採用全羅,如此文所述

六,全羅有助於母語的延續,因為學會全羅比學漢字快,如此文所述

七,哪一套台語拼音系統都可以,就是通用拼音不行。因為它破壞清濁音的拼音規則,讓台灣人講英語也清濁不分。

語言的部份:

一,文字、文言古籍、文言音,都不能用來追溯語言的來源,因為語言早於文字,白話音早於文言音。台語文的文字與文言音受到漢字與漢文化的影響太深,不能作為判定的標準。唯有從白話音下手,可信度比較高。

二,台語雖然受漢語影響很深,卻不應該是台語的生母。根據林媽利的血液研究結果,台灣人多是百越的後代。百越祖先的語言竟然不是越語而是漢語?真是令人不 可思議!再加上南方百越被北方漢人滅國一兩千年,早就忘記自己是越人了。因此我對於「台語起源於漢語」的說法存高度的懷疑。

文化的部份:

一,漢文,漢學,只是台灣文學的一部分,不必擴大為全部。台灣被這麼多國家殖民過,台灣文學應該包羅萬象才是。

二,台語文學就是台語文學的正統,去跟別的國家爭誰才是正統很荒謬。

三,中國人的文化怎樣興衰沒落是他的家務事,台灣人不必因此有優越感或者對人家批長道短。

(原文發表於:2006/07/31 03:39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395253.html#395253

 

台文的「全漢」「漢羅」和「全羅」之二 July 31, 2006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12:10 am

為了跟媒抗上的網友辯論,這幾天念了一些文章,我有一些關於台文書寫方式的新想法。

要先講結論?還是最後再講結論呢?
先講好了,反正結論都出來了。

就是「全漢」+「漢羅」+「全羅」!

我在寫什麼啊?全漢就全漢,漢羅就漢羅,全羅就全羅,什麼叫做「全漢」+「漢羅」+「全羅」?莫名其妙!

沒錯,就是「全漢」+「漢羅」+「全羅」!

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,就是:
『因應不同的場合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。』

用三句話來解釋的話,就是:
『古籍保有原來的書寫模式,白話文章採用漢羅或全羅,拼音採用全羅。』

這樣講好像不是很清楚,我先用日本的例子說明一下好了。

日本小學生學完發音兼文字的五十音後,就可以開始用 MSN 上網跟其他小朋友交談了。而五十音有其相對應的羅馬拼音,可以順便學習羅馬字。之後逐年學習假名所對應的漢字。

日文漢字有分音讀跟訓讀,音讀比較像是台語的文言音,訓讀比較像是台語的白話音。所以日本人要學習漢字的不同發音。

日本人中學的時候也要學中國史,要學唐詩,而唐詩就是用音讀唸的。

好,回歸到台文。

如果是從小學開始教的話,就可以比照日本的方法。一年級先學拼音兼文字的全羅,然後小朋友就可以開始跟其他小朋友 MSN。而全羅也可以順便幫助ㄅㄆㄇㄈ的學習,阻止往後「ㄅ = b」「ㄉ = d」「ㄍ = g」的慘劇發生。

學完全羅的時間,絕對比先學ㄅㄆㄇㄈ再學漢字才能 MSN 要來得快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當小朋友已經開始用全羅打台文時,靠漢字堆疊的中文的優勢馬上下降,母語的學習與使用得以延伸並抬頭。
此外,學習全羅有兩個附加利益。
一個是,由於所見及所說,因此可以幫助小朋友日後學習其他外文時,免去對於拼音文字的恐懼,並避免造成今日台灣人講英語時清音濁音不分的情形。
另一個是,可以馬上用羅馬字拼出住家地址,以及自己的姓名。尤其是姓名,最好能像香港那樣,護照上的姓名拼音用粵語而非華語。而台灣人護照上的姓名也都用自己的母語來拼而非華語。

接下來逐年學習羅馬字相對應的漢字,以及白話音與文言音的差別。

學會白話音之後,就可以閱讀一般報章書籍。一般報章書籍小說較適合採取漢羅,或者全羅。原因後述。

中學以後,就可以用文言音讀唐詩宋詞,布袋戲歌仔戲詞等,這部份可依其需求採用全漢。

但是中學除了漢文化,中國史,還得了解日本時代的歷史,以及當時記載台灣的在地文獻。是否還要了解日文?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有想到,先擱著。

除了日本時代以外,荷蘭時代,西班牙時代的文獻,多以全羅記載,若想了解當時的台灣以及當時的文獻,中學生就得閱讀全羅的文章。

如果是現在才要開始學呢?

也是要從羅馬字下手。因為有文言音跟白話音的發音問題必須釐清,此外還可以正音。

唐詩宋詞布袋戲歌仔戲,都是文言音。由於文言音是漢文化的產物,為了文化的傳續、為了與白話音有所區隔,不必也不應改成漢羅或全羅,保留原來的樣子才是對古籍或古文最大的尊重。這個道理套用到荷蘭時代、西班牙時代、日本時代的古籍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台文書寫的報章書籍多為白話音,而非文言音,因此全漢是否有其必要?此外台語數百年來不斷接受大量的外來詞彙,全漢想必無法滿足外來語的需求。即便是我們目前的「國語」,對於翻譯名詞也無法統一,A 翻譯成 XXX,B 翻譯成 YYY,這對於往後文化的傳承,難道不是一個問題?因此我較偏好白話台文採取漢羅或全羅書寫模式。而全羅的報章雜誌還很適合小朋友,外籍配偶,或者在台工作的外國人閱讀。

過去不論是荷蘭時代,西班牙時代,日本時代,社會上的書寫方式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。全羅、全漢並存,或者全羅、全漢、全日的報章書籍同時存在是司空見慣的事情,不同的書寫方式因應不同的需求,並不會互相牴觸。我們受到國民黨的洗腦太深,以為文書方式只能「統一」採取一種,全漢就不能全羅,全羅就不能漢羅,這種「一元化思考」,才是阻礙台語文推廣的最大元兇。

(原文發表於:07/30/2006 06:26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blog/blog_10461__8023.html

 

用羅馬字不等於羅馬人,用漢字不等於漢人 July 30, 2006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7:07 am

羅馬人發明羅馬字 abcd,使用羅馬字的英文、法文、德文也都因此而受惠。漢字在秦朝統一文字後,大量傳至東亞各國,就跟羅馬字一樣,同樣只是被大家拿來用而已。 日本、韓國、越南,在一兩千年前也全面使用漢字,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因為一兩千年前全面使用漢字所以都是漢人,後來不用漢字了才變成不是漢人。

羅馬人從來不會因為其他人使用羅馬字就跳出來說:『你們都是羅馬人!』而中國人、或中國本位思想的台灣人卻會!不只中國人跳出來說:『你們都是中國人!』連台灣人也會跳出來指著自己人說:『你們都是漢人!』

全世界使用漢字的人都叫它漢字 Kanji,台語也稱呼它為漢字,只有說北京話的台灣人和中國人說那是中國字 Chinese characters。是的,一律都是 Chinese,多麼的暴力不尊重各國啊?

人家明明是 Japanese Kanji、Korean Kanji,卻硬要扯上 Chinese,果然是中國本位思想啊!

請大家尊重各國,不要再說那是中國字 Chinese characters 了,請說那是漢字 Kanji。日文漢字 Japanese Kanji、韓文漢字 Korean Kanji、台文漢字 Taiwanese Kanji、中文漢字 Chinese Kanji。

大家都是使用漢字,但是並不是使用漢字的就是漢人。正如全世界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人不會變成阿拉伯人一樣!

(參考文獻:2006/07/18 00:42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391146.html#391146 與 2006/07/28 02:22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394377.html#394377

 

漢文化不是台灣文化的全部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6:43 am

台灣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很深,但是漢文化不是台灣文化的全部,台灣有用漢字寫的,給讀書人唸的文言文古籍,這一部份當然得保留,但是保留的是文化本身,而不是漢文化的霸權思想。台灣還有平民文化:holo 平民的 holo 羅馬字古籍,客家平民的客家羅馬字古籍,原住民的原住民羅馬字古籍。另外還有日本文化、日文古籍,荷蘭文化荷蘭古籍,西班牙文化西班牙古籍,葡萄牙文化葡萄牙古籍等。雖然比例沒有漢文化那麼高,但也是台灣的文化。若是無法跳脫「只有漢文化才是台灣文化」「只有漢字才是台灣的文字」這種想法,我會把這種人歸類於「漢文化沙文主義者」。

台語就是台語的正統,台語文化就是台語文化的正統,去跟中國人爭什麼中原(=中國)的正統,我是覺得既無聊又好笑就是了。如果今天美國人要去跟英國人爭誰才是英國文化的正統,你有什麼感想呢?

(原文發表於:2006/07/29 16:12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394803.html#394803

 

注音符號的四聲符號,我的鍵盤打不出來

Filed under: 語言文字 — takayuki @ 6:32 am

『台文羅馬字POJ的符號,鍵盤上面都沒有,可見POJ是一個不科學的文字!』

這句話就好像一個美國人對我們說『你們注音符號的四聲符號,我的鍵盤打不出來,可見你們的語言很不科學!』一樣荒謬可笑

捷克文有勾勾,譬如「c」的上面加一個注音符號第三聲,像這樣: 「Č」。
葡萄牙文有毛毛蟲,譬如「a」的上面加一個「~」,像這樣「ã」。
西班牙文有重音,譬如「a」的上面加一個注音符號第二聲,像這樣「á」。
西班牙文還有四分之一小的「a」跟「o」,寫在右上方,像是「ª」「°」。
德文有兩點,譬如「u」的上面加兩點「..」,像這樣「ü」。
日文有圈圈跟點點,譬如「パ」「バ」。

那他們的鍵盤都不能打字嗎?

不是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嗎?電腦是人創造的,是電腦配合人的需求,而不是人去配合電腦的限制。鍵盤上面 看不到ㄅㄆㄇㄈ,並不代表打不出ㄅㄆㄇㄈ,不是嗎?

(原文發表於:2006/07/29 16:12 http://www.socialforce.tw/phpBB/post_394803.html#394803